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3-01-31 16:05

2023年1月中上旬“大戏看北京”推13部大戏******

  “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云剧场”将于2023年1月中上旬推出13部大戏,剧目涵盖北京曲剧 、评剧 、京剧 、昆曲、舞台剧、话剧、魔术口技 、木偶剧等类型 。剧目内容丰富多样 ,包括由经典IP改编 的传统戏剧 、再现红色历史的革命英雄赞歌 、展现悲欢离合 的人物故事 ,还有具有新鲜生命力 的原创作品等 。

  经典IP改编的传统戏剧

  经典IP改编如由老舍同名小说及李龙云同名话剧剧本改编 的北京曲剧《正红旗下》 ,展现了晚清北京八旗子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百姓 的家长里短、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老北京民俗画卷;评剧《祥子与虎妞》改编自老舍著名小说《骆驼祥子》 ,描写了旧中国 的北京城 ,一群穷苦 的人力车夫艰辛凄凉的生活;改编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京剧《范进中举》,讲述了下层知识分子范进被不合理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一生的故事;昆曲《牧羊记·望乡》整理改编自传统南戏《牧羊记》,展现了苏武出使匈奴即便被扣押,也正气凛然拒不投降的人物气节 ;昆曲《墙头马上》改编自元代白朴同名杂剧,展现了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少俊与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李倩君花园墙下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

  再现红色历史

  革命题材如舞台剧《浪潮》 ,本剧基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的五位年轻作家柔石 、胡也频、李求实 、冯铿、殷夫在上海龙华牺牲的真实历史创作,通过悬疑 的表现手法,让五烈士 的意识在另一个空间相遇对话;昆曲《飞夺泸定桥》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突破天险大渡河 的故事;人物故事题材如评剧《秦香莲》,讲述了才女秦香莲和书生陈世美相爱结合 ,陈世美却因考中状元被招驸马将妻女抛弃的悲剧故事 ;昆曲《李清照》展现了率真果决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与张汝舟的“离婚案” 。

  展现悲欢离合

  原创作品如话剧《喜相逢》,讲述了青年摄影师赵大河从老家东北来到北京,结识了一众善良 、热心 、埋头为生活打拼 的新老邻居的故事;魔术口技晚会《魔趣恒声》集大型魔术 、趣味魔术、近景魔术 、传统戏法为一体,打造了一场古老与年轻 、传统与现代共荣共生的艺术盛宴 ;真实事件改编戏剧如木偶剧《大象来了》展现了由15头大象组成 的亚洲象群在美丽 的西双版纳雨林中旖旎前行,欢快玩耍的愉快场面 ;舞台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父辈的旗帜》作为一部国民普及互动式偶像剧,将抗美援朝、“两弹一星” 、脱贫攻坚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垃圾分类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时政热点事件向观众娓娓道来。(文/记者杨文杰)

55世纪

南北方过小年不是同一天!原因是这个>>>******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 “二十三,糖瓜粘 ,灶君老爷要上天。”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称其为“小年” 。小年一到 ,距离新年也就不远了。对于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朋友而言,腊月二十四才会迎来小年 。南北方过小年不 是一天 ?其实 ,这与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小年,河北石家庄迎来2023年首场大范围降雪。图为小朋友正在打雪仗 。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小年 ,也称“祭灶节” 。祭灶 是一项古老 的习俗 。旧时 ,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其为“灶君司命” ,在传说中,他被视为一家 的保护神 ,因此受到崇拜。

  有说法称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释名》提到 :“灶 。造也 ,创食物也。”灶神 的职责就 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 ,以降福祸 。

  “祭灶 是很早就有的一个仪式 ,但祭灶节或者说小年成为春节年俗 的一部分 ,应该是在汉代以后。”民俗专家王娟曾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道。

  而“祭灶”也称看作是新年开始 的标志之一。换句话说,小年 是春节 的序曲,意味着过年模式开启。

资料图:春节临近 ,北京街头年味渐浓 。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网友们对于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日期不一致 ,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其实,对于过小年 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 ,即官家 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百姓家的 是腊月二十四 ,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晋代名人周处写过一部《风土记》,记录了不少地方习俗与风土人情 ,其中提到:“腊月二十四日夜 ,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 ,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 。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 ,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 ,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资料图:农历腊月二十三 ,中国北方的“小年”,一副超大 的巨幅春联亮相千年古城河北正定 ,民众感受着浓浓 的节日气氛。图为春联中间的巨大“福”字。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随着时间推移 ,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

  对于这种“官三民四”的说法 ,民俗专家王娟基本认可 。“总体来说,北方一般都 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 ,但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 ,这并不绝对 。”

  在她看来,古代皇家修历法时 ,一般会规定重要节日的时间。过小年日期的不同,可能与古代不同朝代实行 的历法、习俗 的地区性差异等很多因素有关,难免会出现日期不统一的情况。

  小年日期 的不一致 ,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王娟曾表示 ,不管小年是在哪一天,都 是表达人们对庆祝活动阶段性的区分 ,期待有一个美好 的未来。

  无论 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小年 的到来都会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浓 ,这其中升腾的 是深情的眷恋。

资料图 :祭火 是蒙古民族最古老 的祭祀活动之一,这一习俗已经沿袭近千年 ,过去蒙古人吃饭前首先要用奶酒敬火 ,现在则要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最隆重 的祭火活动,被世人称为祭火节。乌仁花 摄

  “糖瓜”是小年较有代表性的食物,一般用黄米和麦芽熬制而成 ,把如此制作而成的长条形麦芽糖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粘性很大,过去也叫‘胶牙饧’,在北方习俗中比较常见。”在王娟的记忆中,对许多年长的人来说 ,过去物质很匮乏 ,小时候吃的糖瓜 ,是一种带点奢侈性质 的食物 。

  而新年 的甜味,便藏在小小的糖瓜里 。

  有 的地方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粘糕 、吃粘糕 ,寓意“年年高”;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节节高”之意,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一首流传至今 的过年谣,唱出了人们最为简单质朴 的心愿:新一年平安喜乐,生活甘甜如蜜。(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