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彩神
彩神2023-12-14

彩神

6G将让世界更紧密******

  【专家访谈】

6G将让世界更紧密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张晓华

  在“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 的倡导下 ,乌镇峰会正在汇聚数字技术创新 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思考 。作为未来数字世界 的“超级基础设施” ,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引人瞩目 。6G如何更好地服务世界 、造福人类,共创合作共赢 的美好明天?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 。

  6G将开启可持续包容发展新范式

  4G和5G已经得到广泛应用,6G还有必要研发吗?这是很多人的困惑 。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 ,6G将改变世界。”邬江兴笃定地告诉记者,这个改变是建设性、包容性的改变,是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弥合数字鸿沟 、连接信息孤岛、兼顾各方诉求 、以智慧化赋能可持续发展 。

  为何对6G如此自信 ?邬江兴作了一番比较:6G不仅能提供50倍于5G的峰值传输速率,还可以将4G时代人与人的高速互联 、5G时代人与物 的广泛连接 ,拓展到“人机物智” 的充分连接、各种制式网络的包容连接、全球范围 的无缝连接,助力人类社会实现“万物智联 、数字孪生、智慧涌现、健康有序” 的美好愿景 。

  “6G将创建‘底座网络’ ,也就 是构建一个‘网络之网络’ 、一个‘服务网络的网络基础设施’ ,可以把各种制式 的网络融合到一个全新 的基础网络环境里面,支持多种网络体制及业务以应用模态方式共生共存 。”邬江兴说,6G将为全球数字未来提供一套“公共服务”,不同诉求将在其上聚集成安全可信、合作多赢的共同体 。

  作为面向2030年之后全维空间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技术 ,6G可实现更为广泛的空天地海连接 ,实现更高速率的跨界融合与场景智联 ,提供更具有弹性 、韧性 、安全内生的基础网络服务 。“因此,6G不会再沿袭传统 的几近疯狂的追求性能提升的理念 ,而是着力探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 。”邬江兴说 。

  关于新路径、新范式 ,邬江兴预测 ,6G将融合人工智能 、卫星互联 、新型材料 、网络安全、虚拟现实等技术 ,打造包容、多元、安全 、高效 的底座网络生态环境,探索和开辟“性能可靠 、成本可担、能耗可控 、安全可信、效益可期”等多目标协同 的可持续包容性网络发展新范式。通过构建全维可定义 的开放式体系,不仅能避免网络升级换代成本 ,而且能够向下兼容 ,将3G、4G、5G时代 的网络设施和服务“无感迁移”到新的网络环境中 ,还能为各种新兴应用场景 、垂直行业提供“即插即用”式 的底座网络接口 ,支持电信运营商 、服务提供商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个性标准或自有体系的个性化 、分众化需求 ,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丰富多彩 、更安全可靠 的智慧服务。

  发展6G需要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

  6G要实现广泛应用 ,一个不能忽视 的问题是信息安全 。“在看到科技改变生活、改变社会 的同时,也要正视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防范在前 。”邬江兴呼吁。

  据他介绍,6G将实现各种智能化技术 的大规模应用,其中蕴含了“三重安全风险” ,表现为共性安全问题、个性安全问题 、广义功能安全问题 ,其根源 是网络空间的“漏洞”“后门”问题向物理空间 、认知空间外溢,不但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影响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社会安全稳定 。

  “6G要实现全球化商用 ,必须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 ,只有实现了安全可信 ,才能推进6G技术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果技术上不能有效抑制基于‘漏洞’‘后门’等网络攻击 ,国家安全问题就会成为6G发展难以逾越 的鸿沟。”邬江兴说。

  当前我国在6G安全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尤其在内生安全领域已获得全球认同。邬江兴指出 ,内生安全理论解决了网络安全无法量化设计 、不能量化评估的世界性难题,让大家对网络安全性能“心中有底”。以内生安全技术为独特禀赋 的6G ,将直面智能化时代“三重安全风险” ,以高可信 、高可靠 、高可用的创新思路冲破壁垒,为全球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0日 10版)

在科教兴国路上绘就科技自主浓墨重彩******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庆大学】

在科教兴国路上绘就科技自主浓墨重彩

——重庆大学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深艳

  “树立远大理想 ,勇于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 ,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党的二十大代表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最近连续为学校2022级本科生上了数堂形势政策课。舒立春结合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 ,勉励同学们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重托 ,以重大人 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党 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重庆大学迅速成立了由党的二十大代表、校领导、思政课教师 、辅导员以及学生党支部委员 、团学骨干等183人组成 的师生宣讲团 ,以传达报告会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形势政策课 、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宣讲,在全校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

  以“大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 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 。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热烈祝贺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大厅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师生在这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并邀请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阿尔法对日定向驱动机构对构齿轮传动研发负责人陈兵奎 ,讲述他历时8年攻克极端工况下对构齿轮多项关键技术,助力“问天”和“梦天”24小时不间断追踪太阳 的科研经历 。

在科教兴国路上绘就科技自主浓墨重彩

重庆大学潘复生院士团队 。资料图片

  陈兵奎所在的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紧跟国家重大战略 ,瞄准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对机械传动系统 的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近年来,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先后为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 、嫦娥五号着陆验证系统 、首次月面无人钻取采样等重大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我国高压输电行业 的拓荒者、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蒋兴良牵头建设的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是世界上第一个能源装备安全防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多年来 ,蒋兴良率科研团队坚守冰雪高山做研究,在电网防冰减灾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为“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研究成果还为能源装备安全储备了原创科学数据和关键技术。

  “重庆大学正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契机 ,探索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通过强化有组织 的科研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说 。

  党 的二十大报告对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庆大学以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 ,高质量建设由“先进制造”“智慧能源”“低碳技术”“先进材料”“电子器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组成 的科学中心 ,围绕国际学科前沿 、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全链条开展基础研究 、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努力打造服务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研究高地,形成服务国家需求和支撑前沿研究 的战略科技力量。

  以“大项目”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12月5日 ,在山东省菏泽市某风电场项目,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海装成功完成165米级钢混塔筒机组的吊装,其支撑结构采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和王宇航团队研发的钢-预应力混凝土混合结构塔筒 。这种混合结构塔筒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100米轮毂高度传统纯钢结构塔筒相比 ,发电量提高25%~28%,每年新增总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可供约647万户家庭 的全年用电,按等电量替代火电计算,相当于节约标煤700万吨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

  新型能源材料及装备是能源战略转型 的关键支撑,其中镁电池和镁储氢等镁基储能材料潜力巨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牵头在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的镁电池研究团队和镁固态储氢团队,已成功研发多种镁离子电池和新型储氢材料 。由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广东国研、广东省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 的“镁离子电池”项目,还获得2022年国际“镁未来技术奖”。

  重庆大学还与重庆两江新区联合共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瞄准能源转型前沿技术打造国家级储能科技创新平台,并面向全球发布了一批示范项目和人才招募“英雄帖” 。知名专家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前沿 的敏锐把握 ,也潜移默化地激励着青年师生。

  “周老师经常在工程一线挖掘科学问题,理论结合实践解决问题。团队 的年轻人不只 是以他为学业导师,更奉他为人生导师 。”王宇航表示,周绪红院士目前正带领团队开展海上风电工程结构研究 ,为保障深远海区域龙卷风、洋流 、海浪侵蚀等极端情况下风电设施结构安全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

  以“大改革”打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全链条

  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的主阵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 是新时代高校肩负 的新使命 。

在科教兴国路上绘就科技自主浓墨重彩

重庆大学校园风景。资料图片

  2022年,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明确了加快国内碳储领域相关专业学科 、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的重点任务 。“2021年学校获批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四所获批开设该专业 的高校之一。”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副院长陈结介绍,学校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需求 ,提前谋划制定完善碳储科学与工程 的培养方案,并致力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领先技术研发,填补我国在碳捕集、碳利用 、碳封存、碳管理及碳交易等方面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的空白 。

  卓越工程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的稀缺资源 。2020年 ,重庆大学和重庆两江新区合作 ,在国内率先创建“学科交叉 ,项目驱动”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打通产业和学校 的边界,推进新工科教育实验。重庆大学也获批成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

  “我们 的目标,是将卓越工程师学院打造成新工科教育改革试验田和重庆市‘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示范区。”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说 ,学院将瞄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培养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 。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朱涛率领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t系列”光纤智能感知产品 ,能够为长输管道 、火灾预警 、桥隧监测等提供先进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2022年5月,朱涛团队注册成立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他本人自主研发的感知技术获得了1400万元天使轮融资 ,团队知识产权也被作价4200万元。

  重庆大学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支持鼓励科研人员以成果作价入股和融资,推进科技创新产学研全链条“一体化”。近年来 ,学校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等平台为依托加快建设技术转移研究院,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逐步创建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 、技术转移研究院 、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联合研究院“1+5”科研管理体系 ,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 、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产业培育 的科研全链条组织模式,打通、畅通科技创新“全链条”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国家战略需求抢抓创新驱动发展 的重大机遇,重庆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原创性高水平学术成果快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 ,全校科研总经费较“十二五”增长34% ,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增长155%、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增长35%。2022年至今 ,学校新增国家级千万元以上重大重点项目近20项 ,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使命,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 ,瞄准高峰、基础 、前沿、交叉 ,强化有组织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持续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全面支撑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重庆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报告会上 ,舒立春号召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接续奋斗 ,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05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