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彩网投资平台 - 盈彩网投资平台
盈彩网投资平台2024-01-23

84件(套)沈阳故宫藏珍品亮相广西南宁博物馆新春大展******

  中新网南宁1月18日电(杨陈 王瑜佛丹)1月18日,广西南宁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携手推出 的迎新春大展《皇朝的崛起——沈阳故宫藏清代宫廷珍品展》在南宁开展,给当地市民带来不一样 的年味大作。

  沈阳故宫是清朝前期营建和使用 的宫殿 ,是目前中国保存完好 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是清朝定都北京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皇帝兴建和使用的宫殿,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 ,被尊为“陪都宫殿” 。历经近四百年的沧海桑田 ,曾经的清宫遗珍 ,在无声地讲述着皇家的历史和深宫 的岁月。

图为展览现场 。 俞靖 摄图为展览现场。 俞靖 摄

  本次展览共展出清明黄缎彩绣平金龙棉龙袍、清顺治帝御用牛角弓 、清万年甲子元宝式火碗等共计84件(套)精美展品,通过后金兴起、发祥盛地 、帝王气象 、锦绣宫闱、皇室雅赏、皇室宗教六个单元 ,向广大观众介绍清代宫廷文化与艺术 。

  “一代发祥地 、两代帝王都” ,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每一座宫殿都有生命。据南宁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此次展出的多件展品均为清代帝王御用之物 。例如明黄缎彩绣平金龙棉龙袍,就 是道光帝御用冬季龙袍 。该龙袍立领,四开裾,马蹄袖,由明黄色缎制成 ,袍身彩绣平金龙纹 ,间以云纹、蝙蝠纹、八宝纹及帝王专用 的十二章图案。

图为清霁蓝描金长方花盆 杨陈 摄图为清霁蓝描金长方花盆 杨陈 摄

  展品熏貂皮盘龙秋帽为乾隆帝御用 ,貂皮制成,瓜皮形帽顶,顶为红丝绳编织 的团龙状盘结 ,帽上部覆以红丝绳缨穗 ,下部为皮毛卷沿。

  展品顺治帝御用牛角弓为木质,牛角包面 ,外侧贴桦皮 ,弓两端弓弭为角质,有凹槽可挂弦,弓弣饰褐色漆。弓背附黄纸条 ,上书“世祖章皇帝弓一张”等字样 。

图为清穿珍珠凤凰佩花 。 杨陈 摄图为清穿珍珠凤凰佩花 。 杨陈 摄

  该负责人表示 ,希望通过本次展览 ,能够带领广大观众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宫廷制度与礼仪文化,领略宫廷艺术 的非凡魅力。

  据悉,本展览展期为1月18日至4月18日,期间南宁博物馆还将配套有研学折页 、研学课堂 、知识互动小程序等各类活动项目。(完)

盈彩网投资平台

东西问|尹仑: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中新社昆明12月14日电 题 :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

  作者 陈静

  全球生物多样性 的热点地区 ,往往也 是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 。中国 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 ,文化多样性亦非常丰富 ,56个民族创造了众多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不仅有巨大 的商业与经济价值,还对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行之际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探讨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传统知识”等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什么是传统知识?中国民族传统知识中蕴藏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智慧?

  尹仑: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传统知识 是指在长期 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适应地方文化和环境 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它属于集体 ,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代代相传 ,也可以通过歌曲、传说、谚语、信仰 、习惯法和土著语言表达。

  在中国生态环境部2014年发布 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 、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中,传统知识被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为: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 的相关知识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 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文化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

  例如,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 ,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以神山卡瓦格博(云南最高峰)为核心 的传统信仰体系,这一神山信仰体系包括周边 的300多座神山 。村民相信神山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都属于神山 ,是不可侵犯的,如果擅自猎取或采伐,将惹怒神山,用暴雨和泥石流对村庄进行报复。在此基础上,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禁止在神山砍伐树木 ,盗挖药材 ,污染泉水 、河流和湖泊等相关传统习惯法 。这些传统习惯法在客观上保护了神山及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形成了事实上 的自然保护区 。

游客在观景台欣赏梅里雪山美景 。李嘉娴 摄

  再以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为例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从事以陆稻种植为主的轮作农业。当前,基诺族的轮作农业中保存着陆稻品种96种,根据其成熟时间和特点 ,划分为早熟品种16种 、中熟品种35种 、晚熟品种20种 、糯稻品种25种 ,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土地上 ,按照不同年份种植不同品种,以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通过长期积累 的认知经验和知识 ,保护和促进了基诺山陆稻品种 的多样性,并进一步孕育了当地以陆稻种质资源为代表 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 。

  可以说,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生物遗传资源 的多样性,使这些地区成为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 的“基因库”。这一“基因库”富有生命力,处于动态 的变化和发展中。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在安装红外相机 ,用于监测拍摄野生动物。该保护区 是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传统知识起到何种作用 ?

  尹仑:传统知识在自然保护中的价值与作用,受到了COP15的重视。《昆明宣言》的17条承诺提到:“加强和建立有效 的保护地体系 ,采取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和空间规划工具……认识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 的权利并确保他们充分有效参与 。”

  中国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包括森林、沙漠、高原、冰原、旱地、海滨等 ,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并随着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 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创新 。

  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什么作用?以传统知识中的生态习惯法为例,不仅有通常理解 的、直接对动植物进行保护的传统信仰和行为准则 ,也有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储藏 、有效利用 、综合管理、惠益分享和促进发展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实践。

  因此 ,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而言,传统生态习惯法不只是单一的保护准则,更是一个综合治理体系 。例如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澜沧江大峡谷的佳碧村,存在一种历史悠久 的传统群体性组织“姐妹会”。“姐妹会”制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 ,禁止砍伐树木和破坏森林植被,确定了封山育林 的森林 、树种 、海拔和山坡位置,有利于高海拔地区树木和整个森林的生长。同时 ,“姐妹会”开展植树造林,最大程度恢复树种多样性 ,维护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各民族有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传统知识,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与生物遗传多样性相关 的生态习惯法 ,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并进一步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已经召开 ,您对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的作用有何建议 ?

  尹仑 :正在举行 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中的2030行动计划具体目标13提到:“确保通过相互商定 的条件和事先知情同意等方式 ,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因此,我们应该思索“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传统知识”这一主题,在相关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中承认并纳入生态习惯法的有益部分 ,从而实现传统知识及其生态习惯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的主流化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 。余瑞冬 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 ,相关行动计划和地方性法规都提及了传统知识 。2010年9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要开展试点示范,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 ,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利益关系 。同时 ,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 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建立数据库,开展惠益共享 的研究与示范。

  2018年9月,云南省率先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这一条例虽然提到了传统知识 ,但只是个别条款的原则规定 ,缺少可执行的细则及措施。

  当前 ,印度 、巴西、南非 、马来西亚等国已制定生物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 的法律和制度 ,逐步开始承认和接受原住民、世居民族 、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等传统民族社会 的生态习惯法和制度,并将其融入现代环境法律体系。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进一步探索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 的特殊路径和专门制度 。例如,中国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生态文化丰富的云南,基于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生物多样性治理 的地方机制 ,并将其进一步纳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弥补其不足 。传统知识介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建设,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就有法可依,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 。(完)

  受访者简介 :

  尹仑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气候人类学 、民族生态学 、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等问题研究。出版以《气候人类学》为代表 的专著4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 ,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成果300余万字。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盈彩网投资平台地图